星球大战中文网 Star Wars China

 找回密码
 加入《星球大战》宇宙
搜索

《星球大战》: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19-12-31 22:11| 发布者: 星球大战| 查看: 2148| 评论: 0|原作者: 墨雪飘·痕

  【笔者按】本文为《看世界》杂志2019年第25期约稿,全文完笔于11月15日。彼时电影《天行者崛起》尚未上映,剧集《曼达洛人》方才开播。文中的部分想法今已有些许变化,但考虑到基本观点依然如旧,最终还是决定不做修改发出。
  此外,由于笔者一直认为,《星球大战》虽然已在诸多媒介结出丰硕果实,但电影始终是其根基和命脉,所以文章的核心也始终围绕在电影上,未对星战宇宙在其他媒介的表现做太多探讨。

  以下为完整原稿。



  1971年,科幻电影《THX 1138》(又译《五百年后》)问世,至今仍然是一些科幻迷眼中对反乌托邦社会最深刻的想象。1973年,成长喜剧《美国风情画》(1973)上映,最终提名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大奖。

  两部电影拥有同一位导演:尚未到而立之年的乔治·卢卡斯。《THX 1138》冰冷沉闷,《美国风情画》诗意潇洒,当时看过两部电影的人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青年才俊日后会以另一部气质迥然不同的电影震动好莱坞,并将大半职业生涯投入到由其衍生出的宇宙。

  这部电影就是1977年的《星球大战:新希望》(以下简称《新希望》),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架空科幻背景下的光明与黑暗斗争,装点着超级武器、太空大战、光剑和名为原力的超能力等新奇元素。卢卡斯念念不忘幼时看过的科幻《飞侠哥顿》,想要给小孩子和年轻人拍一个积极乐观的故事,而电影也诚如日后重映时添加的副标题,为观众、科幻电影甚至好莱坞都带来了新的希望。

  时至今日,“星球大战”系列已诞生40余年,发展成为集聚十部真人电影以及大量衍生小说、漫画、动画、游戏和玩具的超级IP,近期还推出了首部真人剧集。星战宇宙拥有怎样的过去,又将走向怎样的未来,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纯粹的科幻作品

  无论观众的态度是赞誉有加还是不屑一顾,有一个事实都几乎无可回避:“星球大战”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代名词之一。不过更有趣的或许是另一个事实:“星球大战”系列堪称史上最不纯粹的科幻作品。当初在电影《新希望》中,卢卡斯有意无意地注入了形形色色的元素,将神话、历史、战争、文化和宗教等材料尽皆熔于一炉。

  如果一一梳理《新希望》的灵感来源,势必是一项足以撰写专著的浩大工程。这里就只着眼于一部电影、一本书和两场战争,从几个重要切面探索卢卡斯是如何博采众长,创造出“星球大战”宇宙的。

  电影是黑泽明的《战国英豪》。这部日本影史杰作上映于1958年,围绕被卷入战争的两个农民以及战败的公主和将军展开,讲述了一段穿越敌阵的惊险故事。卢卡斯对黑泽明崇敬有加,而当他开始为《新希望》构思剧本时,《战国英豪》的故事就浮现在了脑海。

  《新希望》最终呈现的故事与《战国英豪》并不十分相像,只在公主、将军和两台机器人等要素上留有一些影子,但如果回头去看剧本粗稿,便会发现大半情节都几乎就是后者的太空科幻版。可以说,如果没有《战国英豪》的助力,星战宇宙从一开始就会走上另一条路。

  书是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这本神话学专著探讨了“英雄之旅”概念,即认为全世界的神话都拥有一种故事结构,包含“历险召唤”和“试炼之路”等多个基本阶段。卢卡斯在修改剧本草稿时读到该书,发现自己构思的故事与经典神话范式有共通之处,便顺势遵循坎贝尔的理论,完善了剧本的内在逻辑。

  时至今日,“星球大战”系列早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神话,而“英雄之旅”也在其带动下成为好莱坞电影常用的一种叙事结构。卢卡斯日后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及坎贝尔的理论,可见《千面英雄》对星战宇宙影响之深。

  战争是越南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越战直接影响了电影的背景设定。卢卡斯原本想在《美国风情画》之后拍摄越战题材的《现代启示录》,但受限于多种因素而无法亲自执导,于是最终将导筒转交他人,自己将《新希望》付诸实践。可他的立场还是体现在了故事背景上:“一个科技发达的庞大帝国正在追击一小群自由斗士。”毫无疑问,《新希望》表达了他对越战的隐晦抗议。

  二战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视觉层面。从银河帝国军队如纳粹德军般的制服到整个帝国的法西斯倾向,从太空战机的近身缠斗到千年隼号飞船的防御炮塔,“星球大战”系列中随处可见二战的影子。如果仅从视觉层面考虑,甚至完全可以断言,二战对《新希望》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单一来源都多。

  我们至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卢卡斯最初创造星战宇宙的诸多灵感源泉中,科幻作品带来的直接影响恰恰相对较小。《飞侠哥顿》和科幻小说《基地》之类固然可以算入,但前者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源动力,后者则只是启发了银河帝国等少量设定。卢卡斯汲取养分的范围之广泛,足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

  在取材上兼容并包的同时,卢卡斯很聪明地在片头打了“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星系……”的字幕,用完全的架空让一切融合都变得合情合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星球大战”系列才能以科幻为皮、以神话为骨,完全摆脱地球历史的束缚,发展成一个独特的虚构宇宙。有很多人会认为它相比科幻更接近奇幻,但这样不拘一格的宇宙观,其实正是太空歌剧的本色。

大片时代与特效行业

  科幻作品固然不是“星球大战”系列最大、最直接的灵感源泉,但卢卡斯能打造出这样的太空歌剧,终究离不开美国肥沃的科幻土壤。与此同时,《星球大战》的横空出世,也深刻改变了科幻电影的面貌。

  科幻电影可以说是历史最久的电影类型之一。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不久的1902年,就已有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问世。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幻并没有与历史、西部和战争等类型一样,在大银幕上获得长足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逐渐进入黄金时代,以阿西莫夫为代表的科幻作家陆续开始活跃,但科幻电影仍然以低成本的B级片为主,靠暴力、血腥、色情等元素吸引观众。其间虽然诞生了《地球停转之日》(1951)这样的严肃杰作,但总体上并没有在视觉层面打开格局。

  60年代的情况稍有发展。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在1968年上映,呈现了科幻电影前所未见的精良制作水准。但库布里克的作品在商业上相对小众,还未能立刻掀起巨大波澜。一切都要等到70年代后期,才会真正天翻地覆。

  1977年,卢卡斯以1100万美元的预算打造出《新希望》,在全球狂斩5亿多美元票房,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功——其北美票房在计入通货膨胀后至今仍然位居影史第二。《新希望》冲破1975年《大白鲨》打开的门缝,彻底开启了好莱坞的大片时代,甚至重新定义了电影特效。

  虽然特效早在黑白默片时代就已进入电影,但一度只由制片公司内部的特效部门负责,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特效行业。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制片公司甚至由于经济问题而关闭特效部门,使得大量技术人才一下子变成“散兵游勇”。卢卡斯开始筹备《星球大战》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状况。

  结果,卢卡斯为了实现他想要的视觉效果,四处招揽具有美术、工程、模型、木偶等各方面专业背景的人才,建立了一家名叫“工业光魔”的视觉特效机构。工业光魔成为好莱坞第一家专攻特效的公司,可以说标志着电影特效行业的起步,时至今日也依然在引领业界不断向前。

  这样开天辟地的变化体现在科幻电影上,就是视觉层面的飞跃。《新希望》开篇的第一场戏中,一艘巨型飞船伴随着宏大的交响配乐和低沉的引擎音效,从银幕上方缓缓驶过太空,带来至今仍然强烈的压迫感。当时影院里的首批观众无论是否有所意识,都在集体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借助日益精良和宏大的特效奇观,相当一部分科幻电影跟随“星球大战”系列的脚步,开始摆脱B级片的范畴,进入更为主流的观众视线。《回到未来》《侏罗纪公园》《阿凡达》……科幻电影从此不再与廉价和粗糙高度挂钩,而是往往成为昂贵和精致的代表。

  时至今日,除了偶尔剑走偏锋的几匹黑马,商业电影市场的大块蛋糕总是被高预算、高回报的大片分走,而其中大多即使不是科幻,也会带有一定科幻元素。翻看当前的北美票房总榜的前二十位,会发现半数以上是这样的鸿篇巨制,而“星球大战”系列更是独占五席。

  在卢卡斯掌控星战大局的时代,“星球大战”系列先后推出三部正传和三部前传,影响了几代电影观众。这六部电影制作规模与奇观场面逐步升级,特效从高度依靠实体模型到大量运用CG动画,沿着其发展轨迹一路看来,活脱脱就是一部好莱坞大片与特效的浓缩史。

失却的作者气息

  2012年10月,迪士尼以40亿美元正式買下卢卡斯影业。年近古稀的卢卡斯就此彻底放手,不再插手“星球大战”系列的发展。这标志着星战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意味着属于星战的“作者电影”时代落下了帷幕。

  所谓“作者电影”,是源自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一种理论,与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相对立,强调导演对电影内容的全面高度掌控。具有这种地位的导演可以称为作者,其电影则可以视为导演的个人作品。

  这似乎与“星球大战”系列给人的感觉格格不入。毕竟星战在观众眼中早已是好莱坞大片的象征,是电影高度产业化的体现,是典型的“重工业科幻电影”。其大量推出衍生作品和重视各类周边产品的开发策略,也是商业电影挖掘剩余价值的标杆。

  但如果剥离表象去看内在,却会发现用“作者电影”形容前六部《星球大战》,确实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六部中有四部是卢卡斯独挑编剧兼导演大梁,其余两部他虽然转交他人执导,但也还是提供了故事蓝本,并保留着最大话语权。

  纵观世界商业电影史,从来没有哪一个IP的命脉,在三十余年之久的时间里始终牢牢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星球大战”系列虽然改变了好莱坞的格局,将科幻乃至商业电影一举推上大片化、流水线化的道路,但自身内在却一直保持着作者式的姿态,以精准传达一个人的创作思想为终极目标。

  结果当然难说是完美的。卢卡斯会不顾忠实星战迷的强烈抗议,如金庸般一遍遍地依照自己的意愿,对1977到1983年间上映的正传三部曲加以修改;也会不顾自己脱离编导一线多年、创作能力止步不前的现实,亲自全面掌舵1999到2005年间的前传三部曲。

  这无疑令星战迷无疑对卢卡斯又爱又恨,爱他创造出如此瑰丽的科幻世界,恨他总是凭一己意愿任性妄为。不过无论如何,这样的作者式“任性”,都悄然终结于2012年。

  进入迪士尼时代的“星球大战”系列,已陆续推出《原力觉醒》和《最后的绝地武士》两部后传,以及《侠盗一号》和《游侠索罗》两部外传。这四部电影各有优劣,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再也没有强势而统一的作者理念。不同的导演和编剧以制片人为中心组成团队,将多方协商一致后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想来多少有些讽刺。卢卡斯在好莱坞努力维持[近乎作坊式的]独立制片多年,打造出的电影却往往被视为流水线大片的范例。如今他将一手创办的卢卡斯影业卖给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迪士尼公司,更是令人感觉仿佛屠龙少年将守护多年的宝藏拱手让给毒龙。

  倒也不能断然说这就是坏事。一个电影宇宙或者说IP要想长盛不衰,迟早要迈出这一步。我们常说“星球大战”系列是美国的“西游记”,但后者终究是人人可按需取用的素材来源,前者却必定要有单一的实体管理,无论这个实体是一个人,还是一家公司。

  只不过,无论是不再由卢卡斯掌管的卢卡斯影业,还是对卢卡斯态度复杂的星战影迷,似乎都还不太适应这种改变。“星球大战”系列在迪士尼时代走得并不顺畅,两部后传一保守、一激进的路线都引起巨大争议,《游侠索罗》的票房失利又直接导致第三部外传被取消。

  卢卡斯以原力的光明面与黑暗面象征人类的两面本性,用六部电影聚焦天行者家族的两代人,编织了一段属于现代大众的神话故事。如今天行者家族的传奇即将在后传完结篇《天行者崛起》中彻底画上句号,之后的“星球大战”系列会暂且放慢大银幕上的脚步,给观众和片方都留出一些喘息和思考的时间。

  “星球大战”作为北美的国民级IP,遭遇坎坷应该也只是暂时的。但它究竟将如何走出卢卡斯时代的阴影,在迪士尼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目前却还是个未知数。

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星球大战中文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星球大战中文网 ( 沪ICP备09001291号 )

GMT+8, 2024-3-29 18:55 , Processed in 0.0637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